“某村原党总支委员刘某因收受贫困户礼品等问题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某村党支部原书记郭某因违规为他人办理低保等问题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一个个鲜明案例彰显着蚌埠市纪委监委重拳纠治社会救助领域腐败问题的坚定决心。
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蚌埠市纪委监委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聚焦社会救助领域“人情保”“关系保”等突出问题,对症下药、靶向施治,牵头制定社会救助领域专项督查方案、编写《社会救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督查工作指南》,会同民政、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运用“异地交叉互查”“室组联动检查”等方式,紧盯救助对象审核、救助资金发放、救助对象动态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督查,督查发现的136个问题全部建账督办,针对“单人保”代替“整户保”现象约谈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12次,开展政治谈话36次,切实压实责任,确保制度执行公平公正。
同时,该市纪委监委综合运用领导包案、挂牌督办、提级办理等方式,重拳纠治社会救助领域腐败问题。定期梳理筛选疑难复杂、干扰阻力大以及群众多次反映的重点案件,通过下发督办函、下沉督导、专题调度等方式进行重点督办。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信访举报件,纪委领导靠前指挥直接批办、亲自调度,让群众举报有着落有说法,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针对日常监督和案件查办中暴露出的问题,该市纪委监委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工作提示函15份,推动修订完善《蚌埠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蚌埠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评估指标认定办法》等制度机制12项。此外,结合社会救助领域多发问题和典型案例,推动各级分层次开展相关警示教育81次,涉及全市社会救助基层经办人员3485人次。
“民生保障线就是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守住的底线。”蚌埠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纪检监察机关推动下,蚌埠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救急难”机制,成立市级救急难基金会,村(社区)成立救急难互助社,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对急难家庭或个人开展精准救助。去年以来,救急难基金会筹集资金800余万元,救助171人。全市救助群众2.1万人次,发放资金3199万元。(蚌埠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