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发布了深入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全国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数、处理人数、问责人数,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22.1%、21.8%、31.4%;其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9年度的增量问题同比下降37.0%。同时,调研报告还指出在脱贫攻坚领域、重点民生领域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这表明,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减少存量、遏制增量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面对繁重任务和严峻形势,如何咬定目标一鼓作气,深化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成为重要课题。随着扶贫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大部分贫困村基本实现“输血”工作,但由于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产业发展不充分,内生动力不足,缺乏持续“造血”能力,致使贫困发生率不稳定,对于贫困户亦是如此,易存在返贫隐患。因此,若要进一步牢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基础,脱贫攻坚政策的贯彻执行是否能保质保量“一杆子插到底”,就成为致胜关键,这对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能力也是个重要考验。
“一杆子插到底”,就要立足监督首责,敢于担当。脱贫攻坚工作面向基层,面对群众。纪检监察机关要厘清职责定位,整合基层监督力量,把监督“探头”对焦基层一线,补齐村(居)监督力量短板,提升业务能力,做好同级监督,同时强化乡镇(街道)的上级监督作用,综合运用日常监督方式,形成监督合力。扶贫工作压力大顾虑多,千头万绪,“熟人”关系、“圈子文化”往往形成束缚,阻碍日常监督工作正常开展,这也要求基层纪检委员敢于担当,敢于动真碰硬,敢于触碰“敏感”问题,否则,监督失于松、软、散,“不敢”监督则成为影响监督实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杆子插到底”,就要紧盯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因病因灾等返贫风险较高的贫困人口依靠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依靠资金与技术;贫困村改善基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离不开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扶贫资金最终流向贫困户的“口袋”里,算好贫困户的“收入账”是检验扶贫工作具体成效的方法之一,
若要将成效转化为实效,需要紧盯扶贫资金这一关键环节,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加强日常监管,将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列为重点内容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与巡视巡察,通过“回头看”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适时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确保每一笔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一杆子插到底”,就要深化作风攻坚,压实责任。从调研报告来看,2019年1月至11月,扶贫领域查处的问题中,查处作风问题的占比与去年同比上升5.5%,这表明进入脱贫攻坚决胜时刻,“疲劳综合症”也悄然而生,一些地方和干部工作力度减弱、帮扶质量不高、工作作风漂浮等,致使落实脱贫攻坚工作不力,扶贫惠民政策“大打折扣”。因此,要严防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杜绝弄虚作假,对于扶贫领域的作风问题严肃执纪问责,对典型问题及时通报曝光,以持续高压态势破除思想松懈、疲沓倦怠的懒散作风。
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没有严明的纪律,就难以实现决胜的目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确保脱贫攻坚政策“沉”在基层、“落”在一线,打通政策贯彻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蚌埠市纪委监委 李苏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