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早啊,这是干嘛去?”
“今天天好,现在路好走,四十分钟就能到镇上了,赶个早把菜拉到批发市场能卖个好价钱!”
天蒙蒙亮,我走出宿舍晨练,武杨村各组之间的主干道上已是车水马龙,外出做生意的村民们打着招呼,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营生。有的车上载着水淋淋的新鲜瓜果蔬菜,有的车上运着扶贫工厂加工的精品成衣……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村民们忙忙碌碌,道路越走越平坦,村民越忙越喜悦,武杨村的脱贫之路也越走越顺利。
2014年10月,初到武杨村,从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到唐集镇武杨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工作性质的跨度让我倍感压力,一时间不知从何入手,路在哪里。为全面掌握村里的情况,让工作能够有的放矢,我拿出了纪检监察干部的看家本领,仔细轧遍了武杨村的每条路,开展地毯式搜寻信息、不放过任何细节,果然让我有了收获。我发现村里仅仅有一条1.9公里主干水泥路,通自然村道路多为“泥水路”、矸石路,村民出行、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要想富,先修路,我要争取让所有自然庄都通上水泥路。确定了目标,我翻阅学习了村级建设的相关文件资料,并与公路局的同事沟通交流,了解到县里正在实施“农村畅通工程”后,便主动上门积极争取,让项目能早日在武杨村落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项目终于立起来了,路也开始修了,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修路却遇到了村民的反对。
2016年初夏的一天,道路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施工队突然来反映,村民老杨情绪激动要阻止施工。
老杨的情况我知道,他是村里的五保户,腿脚不便,还带着小孙子生活。修路是好事啊,为什么还要阻止,我带着疑惑赶到了老杨家了解情况。
“程书记,你让他们别在我门前叮叮当当修路。”带着些不耐烦,老杨慢慢走出了院子。“这路本来能走的,被你们围住一修,变的难走了,还修它干嘛?”
一时之间我被老杨的话噎住,不知道老杨气从何来,只得劝道,“杨师傅,修路是好事啊,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而且泥水路扬尘多,下雨下雪路更难走。等铺上水泥路就会方便多了。困难只是暂时的,也请你老体谅一下。”
“修路要富也富不到我,我只知道我每天出门进门被这个路折腾的不行。你们干部不能想到哪干到哪,多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老杨说完话表示不愿多谈地摆了摆手。
吃了闭门羹之后,我把老杨这段话反复地想了很久,可能是我没有真正考虑到老杨需要的是什么。之后,我多次上门了解找老杨谈心,终于弄清了老杨的“心结”。原来,老杨因为腿脚不便,每天都用三轮车接送小孙子上下学,家门口的地势较低,修路的路面较高,需要将三轮车推上个台阶才真正能够上路。台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使点劲就推上去了,可对于老杨来说却很吃力。
找准了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便简单了许多。我与施工队商量用修路剩下的材料在老杨家门口垫起了一个斜坡,让他能够更加省力。有了这个斜坡,老杨家门口到新路的距离近了,我与老杨的“心路”距离也近了。
从老杨的事上,我得到启发,如果只修村路,不修“心路”,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类似的事情可能还会发生。为此,我们特意召开了一次征求意见座谈会,把对修路存在困扰或疑虑的村民召集起来,安排施工方列席会议,针对村民们提出的意见群策群力进行协调解决:学校门前的路安排在傍晚修,直达市场的路尽力赶工修,修路带来的建筑垃圾于每日清理完毕……把群众的诉求一一整改到位,修路的事便顺利得多。
现如今,武杨村已经建设完成 3.3公里通自然村水泥道路,所有自然庄都通上了水泥路。通路后交通便利,武杨村建起了集体光伏电站,盘活了“扶贫科技产业园”,载着布匹来的卡车满载着成衣出村。
而比起这些物质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村民心理上的变化。现如今,老杨也找到了自己致富路,做起了卖菜的生意,每天傍晚时分在接小孙子下课的路上摆了个小摊,做做小生意:“这路通了,真好。”
路修好了,但这件事却一直被我记在心里,时刻提醒着自己,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将路通到群众的家门,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门。(安徽省怀远县纪委监委驻唐集镇武杨村第一书记 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