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季文子,官拜鲁国正卿,执掌鲁国朝政三十三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他厉行节约,开一代俭朴风气。
季文子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稳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他的妻子儿女也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你自己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已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仲孙严肃地说:“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季文子的节俭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今天的领导干部仍可从中受到启迪。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必须以身作则,强化节俭意识,保持和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做到权为民所谋,利为民所用。如果领导干部喜欢讲排场、比阔气,就会有人曲意逢迎、刻意模仿。所以,领导干部一分不谨慎、一分不珍惜,就可能带来社会上百倍、千倍的挥霍与浪费。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节俭。同样,廉洁也离不开节俭,廉洁应以节俭为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示名言。
有位哲人说过:“一切的浪费都会造成品行和趣味的堕落。”节俭,作为腐败浪费的克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一种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更是一种力量。节俭涂抹着我们内心最深沉的生活底蕴,是一股内生于心底的源源不断的力量,当我们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困难与折磨时,是节俭的力量帮助我们战胜一切困厄,并鼓励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廉洁之心,都能践行廉洁之行。
一个明智并懂得节俭的人,会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会在自己生活优越并气运当空的时候,懂得克制不自满,低调不骄横;相反,一旦生活优越,就摒弃节俭,奢靡浪费,挥霍无度,这样的人,会葬送自己之前的一切努力。奢靡浪费容易导致腐败,纵观一些腐败分子,他们的做法与季文子恰恰相反,生活极度腐化堕落,他们不仅把党纪国法置于脑后,更有甚者还鼓励或变相鼓励家人追求奢靡生活,走向贪污腐化的道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花公家钱不心疼”的不良心态,形成“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良好氛围,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五河县纪委监委 梁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