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年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北京、南京各六部的尚书,只有王恕“刚正清廉”,值得称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王恕(1416年-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陕西三原人,明朝中期名臣。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王恕登进士第,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掌权四十余年,刚正不阿,始终如一。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孝宗朱祐樘实现“弘治中兴”,史称“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孝宗在位弘治近二十年间,朝廷有许多正派的官员,各司其职、很有条理,号称“弘治中兴”,这都是王恕的功劳。
王恕弹劾权贵、宠臣,从不避讳,毫无畏惧。巡抚云南时,敢于弹劾镇守太监钱能;在南京任职时,反对给皇帝贡献珍奇,维护地方利益;执掌吏部,力主限制皇权,健全监察制度和政治制度。他所引荐的耿裕、彭韶、何乔新、周经、李敏、张悦、倪岳、刘大夏、戴珊、章懋等都是当时的名臣。他尊重那些在野未仕的贤人,生怕提拔慢了。晚年回归故里,致力于理学研究,成为“三原学派”的创始人;支持幼子王承裕首创宏道书院,为西北诸省培养了众多人才。
王恕任吏部尚书时,当时贪污受贿成风,社会风气污浊不堪,而且美其名曰“贽仪”,即理所应当的酬劳。王恕却不随波逐流,他上任后,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警示众人:“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外者,以苞苴(指馈赠礼物)入都为羞。”王恕对自己要求极严,每赴外地上任,从不带童仆,只带几件布衣服、一件行李,一只竹食箩,吃的只是豆腐、青菜而已。用的油、酱、醋,也都是用俸禄购买的。他还宣称:“欲携家童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所以不怕年老体衰,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在王恕那个年代,官员特权很多,所用多取自官库。礼部尚书耿裕听说王恕从来不用官库的食用油,惭愧地说:“我自当官以来,从来没有买过油,全家用的油都是官库供给的。同王尚书相比,我真是汗颜啊。”
王恕与妻子或家人同行时,遇到驿站,总是让妻子或家人到客栈投宿,自己则独自到驿站住宿。驿吏请求他让妻子或家人同在驿站住宿,王恕则认为驿站是为朝廷官员所设,家人不能同住。王恕的儿子从老家来京探亲,一路上骑着骡子,看不出是吏部尚书的公子,倒像个穷书生。王恕的女儿出嫁时,乘坐的是一顶两人抬的市井平民使用的小轿,完全没有千金小组的金贵。
王恕的儿子到外地做官,临行前,王恕对儿子说:“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窑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王恕为教育其子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五河县纪委监委梁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