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曾记载,春秋时代晋国上卿智伯凭借手中的威势和实力,上侵周天子之位,中夺晋国国君之权,下请韩、赵、魏三家卿大夫之地,虽有一震华夏、鄙视荆蛮的才华、抱负与作为,但却最终被自己无尽的贪婪欲望所吞没,身死家灭、地被三分。智伯死后,韩、赵、魏便取而代之,三家瓜分晋国,历史遂进入战国时代。
司马光在评价其人时,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为执政者,无才能不足以均平势力、统御各方,无智识不能够察纳雅言、审时度势。智伯之为人可算得上司马光所说的“聪察强毅”。细考智伯为人,他耻于晋国公室之微,联合六家卿士兴于王师、南却荆蛮,接连对楚国用兵,维系了春秋后期晋强楚弱的政治外交形势。他察于六卿制之弊,大加杀伐,毁城灭族,一收各卿封地,保晋国完土于危卵。智伯在时,正如他自己评价自己“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按照现在的说法,他是能干事、想干事,也干成了不少事的。当然,在干事的过程中,他也获益不菲、名利俱佳。
但,司马光对他却是鄙而下之,目之为“小人”。因为在司马光看来,作为执政者,是离不开“才”与“德”的。司马光认为“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而且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应当说是有主次之别的。之所以对智伯评价如此低劣,究其原因是智伯所作所为贪无穷之欲,中一己之私。
当然,人皆有欲望,对欲望的指向与把持是一门个人终身修为的大学问。但若如智伯一般,纵其所欲、滥施才华、以填所求,表面上看似成就了不少轰轰烈烈的当前功业,但最终会落得个失道寡助、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以,司马光才会说:掌栓选之人,如果能够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圣人,那是最好;等而下之,选拔出“德主才辅”的君子也是很好的;如果再不行,即便选拔“智不能周、力不能胜”的愚人都要比选拔小人要强得多,因为愚人想做坏事却是不能的。于我们而言,即便做圣人、君子而不得,也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成为小人。(怀远县委党校 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