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半月谈》发布的《不说话、不说真话、不说有实质内容的话:基层“沉默干部”五种面孔》一文引起广泛关注,文章指出,当下基层存在一批“沉默干部”,他们或被迫、或主动不说话、不说真话、不说有实质内容的话。这种干部“群体失语”现象正在基层抬头,影响干事创业氛围。
我这里想探讨文中提到的两种干部:一种是“心中没啥数,沉默不会说”。平常不言不语,有事一问三不知,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另一种是“谁说谁干活,低头不揽事。”大家都不想揽事,结果是谁懂的多,谁的见解高,领导就把任务丢给谁。简而言之,这两种干部一种是没有能力不会干事,不会担当;另一种是假装没有能力而不想干事,不愿担当。
如何破解这个困局,我想“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对于知识储备长期不更新,不谋事、不干事,萎靡不振,长年累月不在状态的干部,开展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用好倒逼机制,不能因为没有能力,不会干事就不安排工作,要给他们划定好“责任田”、“自留地”,严格评估工作绩效。对于屡次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依规问责,在年度考核中将其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等次,让他们付出不会担当的代价,切切实实感受到因能力不足,本领恐慌而“压力山大”的焦虑与不安,彻底打消像“南郭先生”那样混日子的幻想,激发内生动力,主动学习,主动调查研究,主动与领导、同事共同讨论工作思路与举措,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假装没有能力、不会干事的干部,作为单位领导干部,切忌“鞭打快牛”,要厘清职责边界,叫醒装睡者,定目标定任务,倒逼他们主动作为。不能因为某个干部能力强、思路清,愿意发表意见建议、愿意干事就把工作一股脑地让他们去做。作为领导干部,要为愿意揽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活干好了要把功劳算在他们身上,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在提拔重用时首先想到他们;要是干砸了,要主动担责,宽容失误,不能让干事者当“背锅侠”,流汗又流泪。
干部“群体失语”,板子固然也要打在“失语”干部身上,但作为这个地方或部门的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难辞其咎。想干事的不激励,撸起袖子看热闹不干事的不惩戒,伤害了干部的积极性。主管部门要激励惩戒并重,尤其是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让他们为所分管的地方或部门政治生态负起责任,既严于律己,又敢于担当,让优者能者有奔头,更有激情;庸者劣者有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干部才不会“群体失语”。(蚌埠市淮上区纪委监委 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