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史今读】同样收小钱 格局大不同

时间:2023-03-10 14:24    来源:蚌埠市纪检监察网  
【字体: 】      打印

同样是帝王的子孙后代,同样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的小钱,一个以“一钱太守”青史留名,另一个以“十钱主簿”留下千古笑柄,这就是历史给予汉代的刘宠与北魏的拓跋庆智截然不同的评价。细读相关史料,笔者认为,史家是客观公正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看人下菜问题。

据《后汉书刘宠传》记载,刘宠的先祖是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刘肥,“一钱太守”的绰号是刘宠在离任会稽郡太守后所得。会稽郡之前的太守只会扰民害民,即便是山区那些老实厚道,从小到老都没到过集镇的老百姓也躲不过官吏的欺压。刘宠到任后“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也就是免除苛捐杂税,严禁下属扰民,百姓得以各安其业。当得知刘宠因为升迁要离开会稽郡的消息后,山阴县五六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出山谷,每人拿着百钱要送给刘宠。老人们说:“其他人当太守时 ,下属官吏没日没夜到村里搜刮钱财,搞得鸡犬不宁。您就任以来,村里的狗夜里也不叫唤了,村子里也见不到官吏了。听说太守您要另谋高就了,离我们而去,特意来表达点心意。”刘宠很谦虚,表示他的政绩没有父老们所说的那样好,并象征性地收下一钱。

拓跋庆智的先祖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北史魏阳平王熙传》只用了四十个字叙述此人的德行,“字庆智,性贪鄙。为太尉主簿,事无大小,得物然后判,或十数钱,或二十钱,得便取之,府中号为‘十钱主簿’。”读这些文字时,隔着近两千年的时空,不妨碍我们感受到史家对此人的不屑与调侃之情。

比较两者收小钱的事由,刘宠作为一方大员,位高权重,只要他想,有的是大把捞钱的机会。他之所以只取一钱,其本意不在敛财,而是盛情难却,不辜负老人们的一番心意。我们不能按当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标准苛求古人,根据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收一钱无损他的英名。

纵观刘宠一生,清正廉洁一以贯之。早在任会稽郡太守之前,刘宠就因任东平陵县令期间仁政惠民受到下级和当地百姓的爱戴。因为母亲生病,他弃官回乡,前来送行的百姓多到把道路都堵塞了,车子走不了,他只好穿便服悄悄离开。离任会稽郡太守若干年后,相继升任东汉王朝的司徒、司空、太尉,这三个都是王朝排名前三的职务,即便如此,他家里也没有多少资产。刘宠为官执政,不是谋一己私利,而是为百姓谋福利,他是一个真正有大格局的人。

再看拓跋庆智,只不过是太尉手下主管文书的小吏,从事的都是辅助性事务,与主政一方的刘宠相比,手中的那点权力相当有限。但拓跋庆智却是位有权就任性的主,不论办理大事小事,不给好处不办事,即便是十枚二十枚这样的小钱,也照收不误。作为生活优裕的皇族子孙,其对钱财的贪婪变态心理,实属罕见,根本无格局可言,其被当世所嘲笑和后世所鄙视纯属咎由自取。

刘宠和拓跋庆智这一正一反两个典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公职人员、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应该秉持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从不贪图蝇头小利做起,成为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有大格局的人。(蚌埠市淮上区纪委监委 周寒)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