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第三十八卷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做官犹如“一袭白袍”,一旦入乡“随俗”让白袍着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这就是“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由来。
明朝《水东日记》之中有件轶事,说江苏徐州人山云被朝廷委以总兵之职,派去镇守广西。其听说当地送礼受贿盛行,便问帅府中性情耿直、敢讲真话的老吏郑牢:“我亦可贪否?”郑牢答:“大人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玷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山云又问:“若是不收礼当地人不高兴怎么办?”郑牢则回:“朝廷严惩贪官,要杀头你不怕,反倒怕这些人不高兴?”山云深以为然,镇守广西十余年,始终清廉自守。
故事虽短却意味深长。为官者在初入仕途之时,无不是“一袭白袍”“一身正气”,也都想“一尘不染”“一心为民”,但随着身处职位渐高、手中权力越大,面对诱惑也愈多,便有人挡不住风情、禁不住诱惑,一不小心让人生“白袍”沾染了污秽“黑墨”,而一旦点染了“墨”,那便再难“洗白”,最终毁掉的都是清白人生,留下的皆是无限悔恨,无数“落马者”的泣泪忏悔便是明证,但也是警钟。
清正廉洁是我们为官从政的底线。党员干部如果在“慎始”这一“小节”上出了问题,那么,所有的成绩和名誉都将毁于一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时刻自省自警自励,自觉从典型案例中汲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保持清醒头脑,努力在每件小事、每个小节中锤炼过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礼记·经解》中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白与墨象征着是与非、正与邪。一段时间内,有少部分人以“灰色地带”混淆白与黑的界限,游走在灰色地带,一点点模糊了是与非、正与邪的界限。事实上,在纪律与法律面前,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一点容不得混淆。
白袍点墨是善意的提醒。为政之途首在廉,清廉是干部业绩应有的底色。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的底线,是做人的底线。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领导干部也要扣好初入仕途的“第一粒扣子”,把好“苗头关”,守住第一次,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贪图蝇头小利。一名领导干部的成长,是组织多年培养和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如果在底线红线上出了问题,一切业绩和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白袍点墨是警示的洪钟。《五代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则多困于所溺”。不让白袍点墨,在于化小铸“朱”,以提高“堤”的防线,在不失时机,及时有效地解决细微上的小节问题。“打虎”“拍蝇”的无数案例都警示我们,巨贪无不是从“点墨”开始的,要想让白袍永远干净,就要重视小节、把牢细处、严守底线,写好自己的每一页历史。近年来,贪腐人群的年龄趋向年轻化。“80后”县委副书记因受贿126万余元落马,“90后”干部沉迷网络赌博挪用贪污公款千万元,“95后”工作人员贪污7000万巨款,用以大肆挥霍、贪图享乐……本该大有作为的年纪,却因点墨失守,坠入腐败的深渊,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反面教材面前,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把自己摆进去,及时发现心中那些一闪而过的贪念,时时敲打警醒自己,不断叩问初心,不忘来时路,珍惜身上那一袭“白袍”,不让它沾染“墨点”,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蚌埠固镇县纪委监委 周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