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史今读】清廉不欺的“三知员外郎”曹鉴

时间:2023-08-18 10:59    来源:蚌埠市纪检监察网  
【字体: 】      打印

东汉有位叫杨震的官员因为夜晚拒收下属昌邑县令王密送上门来的金子,并给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的拒收理由,成就一段廉史佳话,得到“四知太守”的美名。元代也有位叫曹鉴的官员,他在金子面前毫不动心,是杨震拒金的元代版。

据明代学者黄汝享所编的《廉吏传》记载,曹鉴任湖广行省员外郎期间,有一位老部下顾渊伯来看望他时送了一包朱砂,因为是普通的中药材,曹鉴没有拒绝,随手就放在小箱子里。一年多后,曹鉴想要用朱砂配药,拆开包装,发现里面有一锭黄金。曹鉴惊叹“顾渊伯还是不了解我啊。”当时顾渊伯已去世,曹鉴寻访到顾的儿子,将金子归还。

顾渊伯为了给曹鉴送黄金还是费了一番心思,一是当时并没有其他人在场,二是做得更有隐蔽性,如果曹鉴不是要拿朱砂配药,根本就不知道真相。

就整个事件而言,曹鉴一开始以为顾渊伯送的是药材,等到发现送的是金子后,顾渊伯已不在人世,借用杨震的说法,除了“天知”“神知”,知道真相的唯有曹鉴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众人称曹鉴为“三知员外郎”。

王密给杨震送金子和顾渊伯给曹鉴送金子都是在一对一的私密场所,外人根本无从知晓。杨震与曹鉴都选择拒收,都做到了慎独。曹鉴在顾渊伯已经去世,真相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情况下把金子归还给顾渊伯的儿子,更为难能可贵。

曹鉴还感叹顾渊伯不了解自己,说明他已将廉洁自律作为为官的基本操守,有“不想腐”的自觉。曹鉴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属于正三品的高官,相当于如今的省部级干部,仍然家无余财,租房而居,说明他的清廉是一以贯之,把金子还给顾渊伯的儿子并非作秀。编《廉吏传》的黄汝享对曹鉴给出八个字的点评“父没子还,可为至行。”对曹鉴的为官操守给予了高度肯定。

清廉是曹鉴的基本操守,除此之外,他还有更可贵的品质“不欺”,不欺软怕硬,不欺负老百姓。据《元史》记载,还是在曹鉴任湖广员外郎期间,丞相忽剌歹仗势欺人,作威作福,下属官吏都不敢招惹这尊大神,唯独曹鉴按规矩按法办事,根本不给忽剌歹面子。调任江浙财赋副总管后,他管辖的淮河和江浙地区发大水,老百姓报告灾情,曹鉴减免了百分之六七十的赋税。一些势家大族弄虚作假,也要求免交,曹鉴一一核实后要求他们如数交纳。

曹鉴的清廉与“不欺”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品格。因为清廉,无品行缺失,没有“小辫子”抓在别人手里,他为官做事时就有底气,不用看他人眼色,敢于依规办事、敢于与权贵正面斗争。

曹鉴的优秀品格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仍然有借鉴意义。党员干部尤其是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容易受到居心不良之徒投其所好地“围猎”,只有在内心坚定“不想腐”的自觉,坚决抵御各种诱惑,才能以一身正气动真碰硬,才能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蚌埠淮上区纪委监委周寒)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